西部计划志愿者孙丽倩 无悔坚守支教生涯
http://career.eol.cn 来源: 作者:人民日报 2012-05-04 大 中 小
“如果人的胸怀能像阿勒泰的天空一样,那么透明、纯净,那么我不怕自己是一片漂泊的云朵。我愿用自己的方式找寻、实践一种价值和意义!”孙丽倩说。她就是第八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新疆阿勒泰地区特岗教师。
“在这里,我是有用的,这就是我人生价值的体现。”
2006年7月,刚从河北石家庄学院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毕业的孙丽倩参加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告别父母,孙丽倩毅然踏上西去的列车。
在新疆乌鲁木齐,经过短时间的培训,孙丽倩选择继续向西。经过一天的颠簸,她来到了距乌鲁木齐市700多公里的阿勒泰市切木尔切克乡寄宿制中学。理由很简单——这个乡缺少语文老师。
开学之初,校长大胆地把带初三班的重担交给了刚工作的孙丽倩。此后的一年,孙丽倩与42名学生同吃同住,朝夕相处,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学生身上。她和同学们约定奋斗目标,一起努力。充实和自信让整个班变了个样。功夫不负有心人,初三班26个孩子考上高中。这是学校多年来最好的一次中考成绩。
“在这里,我是有用的,我能影响这些孩子的心灵,这就是我人生价值的体现。”孙丽倩说。
“老师回不成家,我们都是您的亲人!”
一年的志愿期结束后,孙丽倩并不忍离开这片土地。
2007年,孙丽倩参加自治区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成绩优异的她来到了阿勒泰地区富蕴县喀拉通克乡一中,又开始了3年的支教生活。
这是一所偏僻的寄宿制乡村学校。孙丽倩发现,这里的学生普遍不会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也不习惯同人交流。她就布置学生写周记,引导和鼓励学生将他们羞于说出口的话写在周记里。逐渐地,学生们在周记里向她诉说苦恼、迷茫和理想,她也及时通过批语来回复他们。
班里的努尔江同学非常内向。孙丽倩第一次跟她说话时,努尔江由于紧张竟哭了。后来,在孙丽倩的诱导下,她逐渐开朗起来,乐于和同学、老师交流,成绩也提高很快。在周记里,努尔江表达出对主持人的喜爱。孙丽倩便鼓励她在一次辩论会上担任主持人。那天,努尔江的表现十分优秀。
孙丽倩永远都不会忘记2007年的中秋。孩子们那天都格外高兴。晚自习时,她拿着水果和月饼走进教室,看到布置得花花绿绿的黑板上歪歪扭扭地写着几个字:老师回不成家,没事,我们都是您的亲人!孙丽倩的眼泪一下涌了出来,一把抱住孩子们。
孙丽倩说:“能为他们做点事,我觉得自己是幸福的。”
“不是没有掉过眼泪,不是没有想过离开、放弃。”
“第一次展现在我面前的喀拉通克乡一中只是几排简陋的土坯房子,艰苦的程度可想而知。不是没有孤独,不是没有掉过眼泪,不是没有想过要离开、要放弃。但听到学生的家长说‘孩子上学这么多年第一次有老师到家里来,我们高兴’时,我什么都不想了,我要坚持下去。”孙丽倩说。
除了“西部计划大学生志愿者”,孙丽倩还有另外一个身份——“中国麦田计划志愿者”。
“麦田计划”是一个民间助学团队,致力于改善贫困山区孩子的教育环境,包括为贫困山区中小学生兴建校舍、成立图书室等项目,要求志愿者必须进行实地走访,以保证真实性。
几年来,孙丽倩的足迹遍布了阿勒泰地区的很多村落,教学和走访成了她生活的全部。
5年过去,牵挂她的父母多次来电话让她回去,他们已经为她在河北联系好了工作。这个柔弱的女孩只能一次次地在电话中哀求年迈的双亲,希望得到他们的理解。
今年3月,孙丽倩的支教期满,又一次面临抉择时,她依然选择留下。
孙丽倩告诉记者:“和孩子们在一起,我很充实、很快乐。我愿意把一辈子献给边疆的教育事业,已经考虑在阿勒泰找自己的另一半啦。”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